土特产向区域公用品牌跨越的实践与方向

浏览: 来源:网络 时间:2025-09-17
[ 字体:]

在乡村振兴与品牌强国战略下,土特产是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载体,但多数仍停留在初级售卖阶段,缺乏标准与辨识度。区域公用品牌虽被寄予厚望,却因协会能力不足、政府短期导向等难以持续。母子商标凭借“公共信誉 + 企业个性”优势,为品牌建设奠基;第三方专业指导则能弥补短板,推动土特产向区域公用品牌质变,进而带动一二三产融合,形成产业升级蝴蝶效应。

一、核心概念梳理

母子商标、土特产与区域公用品牌是品牌化跨越的核心要素,三者相互关联、互为支撑。

母子商标是“公共 + 企业”双层协同体系:母商标多为集体 / 证明商标,由协会或政府运营中心注册,代表区域产业整体品质与信誉(如“涪陵榨菜”地理标志“丽水山耕”集体商标),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市场信任,规范企业准入退出;子商标由企业注册,承载产品特色与细分定位(如“乌江榨菜”“遂昌菊米”),可开展个性化创新,反哺母商标价值。二者协同形成“母商标托底、子商标增值” 效应,平衡公共属性与企业创新。

土特产是地域与文化双重绑定的产品,依赖特定自然禀赋与传统工艺,具有“地理不可替代性”与“文化附着性”,但当前多陷入“组织弱”(小农户为主)、“品牌弱”(无统一形象)、“产业链弱”(粗加工为主)的困境。

区域公用品牌由多元主体协同打造,权利归区域集体所有,具备公共性、共享性与价值聚合性,能整合资源、统一标准,帮助土特产突破“三弱”,既是品牌升级载体,也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引擎。

二、土特产向区域公用品牌跨越的内在逻辑

土特产向区域公用品牌的跨越,是“资源驱动”到“品牌驱动”的转型,核心逻辑可概括为“痛点倒逼 — 价值匹配 — 架构支撑”。

首先,土特产的“三弱”痛点形成升级倒逼:无统一标准导致“以次充好”,消费者信任成本高;小主体缺资金、技术与渠道,难以自建品牌;粗加工为主导致附加值低,而区域公用品牌的资源聚合能力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。

其次,区域公用品牌通过“三大聚合”匹配升级需求:信誉聚合(制定标准与检测规范)、资源聚合(整合生产、物流、营销资源)、价值聚合(挖掘文化内涵、延伸产业链),这些价值便转化为了企业参与动力。

最后,母子商标是可持续跨越的架构桥梁:母商标绑定标准、子商标追溯责任,避免“搭便车”损害品牌;子商标允许企业创新,避免同质化;同时分摊成本,降低企业单独建品牌压力。

三、专业指导陪跑的核心价值

农业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组织松散、依赖政府、缺专业人才的短板,第三方专业指导通过全链条介入,成为品牌建设落地的关键。

专业指导能破解“盲目跟风”,锚定战略方向(如明确特产核心优势,避免低端内卷);搭建科学运营体系(制定全链条标准、策划营销活动、培育协会能力);坚持“一地一策”,贴合区域实际(如加工型特产侧重产业链延伸,全域型特产侧重资源整合);通过制定长期规划并纳入地方考核,避免“人走政息”,保障品牌持续发展。

四、实证案例:母子商标与专业指导的实践成效

(一)涪陵榨菜:从散装粗加工到产业融合标杆

2000年前后,涪陵300余家榨菜企业多为家庭作坊,散装粗加工产品每斤仅1.5-2元,品质参差导致口碑下滑,种植户亩均增收不足1000元。2005年引入专业机构后,核心实践围绕“母子商标 + 全链条赋能”展开:

1.母子商标架构落地:注册“涪陵榨菜”母商标(地理标志商标),制定《地理标志产品涪陵榨菜》标准,明确原料(涪陵境内青菜头)、工艺(三腌三榨)等指标;推动“乌江榨菜”等企业注册子商标,允许企业针对细分市场创新。

2.专业指导破局短板:协助搭建二维码溯源体系与20个镇级检测站,品控合格率从65% 升至98%;策划“榨菜文化节”“非遗工艺传播”活动,2023年品牌知名度提升50%;帮协会制定《章程》,明确企业准入(年产值≥500万元、品控达标),培训专业团队,政府依赖度从80% 降至20%。

3.产业蝴蝶效应凸显:一产有80万亩青菜头标准化基地,2023 年收购价2.8 元/斤(较2005年增3.5倍),30万种植户亩均增收 4500 元;二产建成智能榨菜产业园,深加工占比40%(增8倍),区域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;三产“中国榨菜博物馆”2023年接待150万人次,冷链成本降25%,电商销18亿元,带动就业超10万人。截至2024年,“涪陵榨菜”母商标授权超200家,品牌值130亿元;“乌江榨菜” 2023年营收28亿元(占区域60%),投1.2亿元反哺母商标宣传。

(二)丽水山耕:从县域散品到全域品牌典范

丽水市地处浙西南,早期9个县(市、区)拥有130余种特色农产品(如遂昌菊米、庆元香菇、云和黑木耳),但多以“县域 + 品类”零散售卖,无统一标准,产品附加值仅为同类品牌产品的60%;市农业协会组织松散,品牌建设依赖政府补贴,2013年前曾尝试打造县域单品品牌,因缺乏整合陷入 “同质竞争”。2014年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后,以“母子商标 + 全域资源整合”实现突破:

1.“丽水山耕”通过母子商标模式整合全域资源,母商标为集体商标,定位“生态精品农产品”,制定《生产操作规范》,要求所有授权产品需通过“三品一标”(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、地理标志)认证,覆盖种植、加工、包装全流程;同时鼓励县域与企业注册“遂昌菊米”“庆元香菇”等子商标,明确“母商标统一对外宣传、子商标凸显单品特色”的协同规则,有效避免县域间同质化内卷。

2. 在运营体系构建上,当地协助搭建“市级运营中心 + 县域服务站 + 基地合作社”三级品控网络,配备26名专业品控员,每月开展抽检,产品合格率从58% 提升至97%;策划“丽水山耕・生态优品”全国巡展,并在天猫、京东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,2023年电商销售额达32亿元,较2015年增长12倍。此外,还培育协会自主运营能力,制定《品牌使用奖惩办法》,对优质子商标企业给予渠道倾斜,对违规企业取消授权,使协会政府依赖度从90% 降至15%。

3.全域产业融合效应显著:一产建成68万亩生态农产品标准化基地,组建320个合作社,统一提供种子与技术支持,2023年农户年均增收3.2万元,较2014年增长3倍;二产培育23家深加工龙头企业,开发“山耕酵素”“香菇脆片”等产品,附加值提升2-5倍;三产依托生态优势打造 “农旅融合示范带”,2023年接待“农产品采摘体验”游客 280 万人次,带动餐饮、住宿收入增长45%,形成“生态品牌 — 产业升级 — 农民增收”的良性循环。

截至2024年,“丽水山耕”母商标授权企业超1200家,子商标超 80 个,培育特色企业品牌约150个(涵盖县域龙头企业及合作经营主体),覆盖产品品类超 300个(含粮油、果蔬、畜禽、干货、深加工食品等),品牌价值达186亿元,成为全国全域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杆。

五、结论与建议

从以上实证案例可见,母子商标是整合区域资源、规避同质化竞争的“纽带”,企业品牌是激活市场活力、引领产业升级的“引擎”,产品品牌是传递品质价值、凸显地域特色的“窗口”,而专业指导构建的品控网络、运营体系与奖惩机制,则是保障品牌长效发展的“基石”。唯有将这四大要素深度融合,才能让土特产跳出“低价竞争”的困境,真正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品牌”的质变 —— 不仅让农产品附带生态、文化、品质等多重价值,更能持续带动农民增收、壮大乡村产业、激活区域经济,让“金字招牌”既经得起市场检验,又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硬支撑”。

未来,这样的品牌建设路径可成为更多地区的参考范本,推动更多乡村依托特色资源打造专属品牌,走出一条“品牌赋能产业、产业带动振兴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(洪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