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南橘北枳现象与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的形成
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”,《晏子春秋》中的这一典故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农产品品质的决定性影响,也暗合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的形成逻辑——以自然禀赋为根基,经人文积淀、口碑积累和官方认定,最终固化为“地域+品质”的专属品牌。
自然基因是地理标志形成的先决条件。淮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、酸性红壤与充足水源,为橘树提供了独特生长环境,使其积累丰富糖分与芳香物质;而淮北干燥寒冷的气候与碱性土壤,导致果实品质变异。这种因“水土异也”形成的品质差异,正是地理标志认定中“自然因素决定性”的核心依据,如同道地药材对特定产区自然条件的依赖。
人文技艺的传承则赋予地理标志文化内核。淮南农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种植技艺,从选种、嫁接至采收、储存形成整套规范,通过师徒相传或家族延续固化为地域专属知识体系。这种“顺天时、应地利”的生产智慧,使自然禀赋转化为稳定品质,符合地理标志对“人文因素关联性”的要求。
口碑积累是地理标志形成的社会基础。优质橘果经百姓日常品鉴形成“淮南橘甜”的共识,通过商贸流通扩散为消费者口碑,逐渐建立“特定地域产特定品质”的认知。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域品牌认同,为后续官方认定提供了民意基础和历史依据。
此类因“地域-品质”强关联而成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案例遍布全国:安溪铁观音依托闽南丘陵的云雾气候与“摇青、烘焙”传统工艺,成就“兰花香、观音韵”的独特风味;五常大米凭借东北黑土的肥沃养分与昼夜温差,孕育出颗粒饱满、软糯回甘的特质;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与“渥堆发酵”技艺为核心,形成越陈越香的品类特性;烟台苹果得益于胶东半岛的充足光照与沙质土壤,兼具脆爽口感与浓郁果香;阳澄湖大闸蟹则依赖湖区独特的水域生态与水草资源,造就“青背、白肚、金爪、黄毛”的形态与鲜甜肉质。这些产品均从地方特产起步,经世代劳作积淀与消费者口碑传播,最终通过地理标志认定实现品质确权。
官方认定与保护最终完成地理标志的制度化确权。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梳理历史文献记载、制定生产标准、规范产地范围,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审核认定,将“淮南橘”及各类地方特产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。此后通过集体监管专用标志使用、打击仿冒行为,确保品质与地域的强关联不被稀释。
从“南橘北枳”的现象观察到地理标志的正式确立,本质是将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的结晶,通过制度保障转化为可持续的区域品牌价值,既守护了农产品的“地道本色”,也为产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二、地理标志的培育路径与核心积累方向
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从来不会是无中生有,也从来不是看规模体量——其培育起点往往藏于本地土特产中,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稀缺性、不可复制性,且能实现产业化生产。培育需围绕“从土特产挖潜力、以独特性立根基、靠产业化谋长远”层层推进,重点在四方面做好积累:
一是从本地土特产切入,深挖资源禀赋。摒弃“贪大求全”思维,聚焦地方小众土特产开展考察挖掘,比如浙江建德苞茶曾是山区零散种植的土特产,通过调研发现其依赖新安江流域独特的云雾小气候与手工揉捻技艺,遂以此为核心梳理“地域-品质”关联;再如陕西富平柿饼,从当地传统霜降柿饼制作工艺入手,挖掘富平海拔、温差对柿饼糖霜形成的决定性作用,为后续培育奠定“土味”根基。
二是锚定稀缺性与不可复制性,而非规模体量。地理标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人无我有”的独特性:云南文山三七并非因种植规模大入选,而是文山喀斯特地貌土壤中的硒含量与年均15℃左右的气温,使其皂苷总量比其他产区高20%以上,这种自然条件难以复制;山西老陈醋的稀缺性则源于太原盆地的水质与“夏伏晒、冬捞冰”的传统酿醋工艺,即便扩大生产,核心要素也无法移植,这正是地理标志的价值内核。
三是同步夯实产业化生产基础。稀缺性需搭配标准化生产才能持续转化为价值: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依托“干燥气候、昼夜温差大”的稀缺风土时,同步建立葡萄种植标准化规程(如每亩定植密度、采收糖度标准)与酿造溯源体系,实现“小众品质、批量产出”;山东章丘大葱则在保留“高白脆甜”的稀缺特质基础上,通过合作社统一供种、技术指导,让分散种植实现产业化,既守住独特性,获得品类话语权、文化正源权及价值标杆权,源头输出来满足市场供应。
四是延续口碑积累与监管保障。从土特产起步时,通过农超对接、乡村市集积累初始口碑,再结合文化故事(如章丘大葱的“葱王”文化)强化认知;成立行业协会后,一方面完善申报材料(如老陈醋的古法工艺记载、三七的成分检测报告),另一方面建立品质追溯系统,杜绝“以次充好”,确保地理标志既“稀有珍贵”,又“货真价实”,真正实现从“本地土货”到“特色品牌”的跨越。
三、地理标志产品的“民间认定”与未确权价值
是否为地理标志产品,除了法律确权外,核心由消费者口碑、本地民众共识与市场选择“说了算”!很多未获官方认定的地方特产,因长期形成的“地域-品质”认知,早已是民间认可的“准地理标志”——比如四川眉山某村的手工泡豇豆,虽未申报地理标志,但当地农户用山泉水、老坛发酵的工艺代代相传,消费者认准“只有这村的泡豇豆才有脆嫩酸香”,商贩进货时也特意标注“眉山某村原产”,这种自发形成的认可,正是地理标志的“民间根基”。
即便未被法律确权,这类产品依然是地方名片与民众喜爱的土特产。云南哀牢山的手工红糖,依托山区海拔与传统“连环锅”熬制工艺,虽无官方认证,却因独特的焦香风味成为游客必带伴手礼,是当地无形的地标;江西婺源的手工皇菊,从农户零散种植的土特产起步,因婺源梯田气候孕育的硕大花型与清甜口感,逐渐成为地域符号。它们无需靠规模体量,仅凭稀缺的自然条件与不可复制的人文技艺,便在民间站稳脚跟,印证了地理标志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“官方头衔”,而是扎根地域的独特性与民众的真心认可。
四、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的转换闭环与核心材料积累
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的转换,需以“明确特定品质-自然因素关联”为核心,依托专业机构全程指导,构建“资源深挖—材料精备—双轨申报”的闭环,重点强化申报材料中关键关联的论证与资料积累,以期少走弯路同时节省时间成本。
首先,专业机构需牵头深挖土特产与地域自然因素的具体联系,这是申报的核心根基。例如;针对山东章丘大葱,会测定本地黑土有机质含量(≥1.5%)、昼夜温差(年均8-10℃),明确前者促进葱白细胞膨大(葱白长度达70cm以上),后者增加糖分积累(糖度≥8°),形成“高白脆甜”特质。
其次,系统积累证明该关联的专项资料。一是科学检测资料,需委托CMA资质机构出具土壤成分、气候数据、水质分析等报告,且数据需覆盖3个生长周期以上,确保稳定性;二是历史渊源资料,除梳理县志、古籍中“某地特产某品质”的记载(如《建德县志》载“苞茶出新安江沿岸,味清冽”),还需收集近30年农户种植记录、走访农技专家等,佐证关联的长期性;三是实地调研资料,拍摄产区地貌、种植场景,记录自然因素对生长过程的实时影响(如云雾对茶叶采摘期的影响),形成“数据+文字+影像”的完整证据链。
最后,按双轨申报要求整合材料: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中,将上述关联资料融入“产地范围论证”“质量特色说明”;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时,在“使用管理规则”中明确自然因素作为品质判定标准。专业机构可优化材料逻辑,如将检测数据与历史记载交叉印证,确保符合“从高从优”新要求,推动土特产高效转化为地理标志,平衡地标商标与产品认定数量,实现双向发展。
作者:洪盾